| | | | |
| | | | | | | | |
| | | | |
消除誤區·倡導全納
對孤獨癥人士的誤區如此之多,不但成為文明社會的不和諧雜音,而且人為加大孤獨癥群體融入社會的障礙。孤獨癥人士的核心癥狀是社會交流障礙、行為和興趣刻板狹窄,他們最大的障礙就是融入社會,而公眾的誤區使他們融入社會難上加難。
因為誤區,有人認為孤獨癥兒童是天才,不需要特殊支持;因為誤區,孤獨癥兒童被拒絕入學;因為誤區,孤獨癥家長被逼上絕路;因為誤區,小區業主拒絕孤獨癥家庭入住……
對弱勢群體的關愛體現了社會的文明程度,我們倡導遵守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和我國《憲法》精神,孤獨癥人士是社會的一員,他們首先是人,他們是應該享受一切權利和社會發展成果的社會成員,不應該因為存在障礙,而失去人的基本權利。孤獨癥人士需要一個全納的社會,需要社會創造條件來接納他們,使他們融入社會,創造自己的價值?! ?/span>
——中國精協孤獨癥工作委員會
2019年3月8日
社會大眾對孤獨癥一直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解,有些來自早期對孤獨癥了解的不足,有些來自不正確的研究信息,還有一些來自媒體對孤獨癥不正確的宣傳。小編將最容易出現的幾種誤區在這里更正一下:
誤解一、孤獨癥是一種心理疾病
更正:孤獨癥是廣泛性發展障礙,是與生俱來的,與心理障礙沒有關聯。如果一個人長期獨處,也不會導致他患上孤獨癥。
誤解二、孤獨癥是因為教養方式不妥而導致的
更正:幾十年前,在人們對孤獨癥還不了解的時期,有些人認為,大人撫養孩子的方法不當會導致孩子患有孤獨癥,尤其是孩子的母親。有一種說法叫做“冰箱媽媽”,意思是母親冷淡的養育方法會使孩子患有孤獨癥。這種說法已經被推翻,孤獨癥的發生與教養方式沒有關系。
誤解三、只有兒童才會得孤獨癥
更正: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孤獨癥在兒童出生前產生,在出生后幾個月或者幾年癥狀才會顯現。需要注意的是,孤獨癥是終生的,雖然有效與及時的康復治療可以幫助孤獨癥患者不斷進步、走向獨立,但是并不表示孤獨癥會止于兒童。
誤解四、孤獨癥患者在智商方面低于普通人群
更正:根據美國疾病防控中心在2009年的調查,部分孤獨癥兒童擁有平均值或者平均值以上的智商。雖然目前尚無準確可靠的測試孤獨癥兒童智商的工具,但臨床經驗告訴我們部分孤獨癥患者擁有與普通人群一樣或更高的智商。
誤解五、孤獨癥患者在某方面有特殊能力
更正:只有一少部分的孤獨癥兒童呈現某一方面的“天才能力”。電影《雨人》中的主人公就是一個被稱為孤獨癥天才的例子,而不是一般孤獨癥的例子。孤獨癥天才顯示出的特殊能力又被稱為“分裂能力”。這些超常能力包括記憶力、數學能力、音樂能力等。這些技能與日常生活中所需要運用的功能性技巧不同。
如何創造一個全納的社會,使孤獨癥患者融入社會,創造自己的價值?
消除誤區·倡導全納
我們一直在行動!
在第十二個世界孤獨癥日來臨之際,愛諾自閉癥康復培訓學校發起“消除誤區·倡導全納”——邀您一起關注、關心、關愛“星星的孩子”,一起傳遞正能量,消除誤區,為自閉癥兒童融入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活動現場
午夜香蕉成视频人网站